四、舊制台南師範學校之廢校與畢業生概況

  一九○一年十月,廢縣置廳,師範學校官制亦隨之修改,管理權移於總督。翌(一九○二)年,總督府認為公學校的發展未如預期之速,台人教師之供給有過剩之虞,為保持供需均衡,遂廢除台北、台中兩師範學校(註卅二),其中,台中師範學校的在學生,依規定,家住彰化以北的四一人編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彰化以南的三六人則編入台南師範學校(註卅三)。
  當時,總督府本有一併廢除台南師範學校之打算,後以將造成國語學校驟增巨額臨時費開支,而有所不利(註卅四);加以台南與台北相距遙遠,且交通不便,為便於南部地區學生之入學,故暫時保留。迨至一九○四年,總督府認為隨著文運勃興及交通整頓之結果,南部地區已不斷有投考國語學校者,故而交通不便之理由已不復存在;而且,國語學校之主要目的在於師範教育。若將同一性質、同一目的之學生集中一校教育,可收統一訓育及節省經費之好處。於是廢除台南師範學校(註卅五)。至此,專門培養台人師資的師範教育機關遂告中斷。
  隨著台南師範學校之廢校,其在學生九一人悉數編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註卅六) 。其校舍和宿舍大半被台南廳所接收,改為尋常高等小學校之校舍和宿舍,其中有一部分宿舍則作為舊慣調查會之宿舍(註卅七)。
  一九○二年七月八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台南師範學校首屆畢業生舉行畢業典禮,當時正南下巡視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率領第三旅團長山田保永、台南廳長山形脩人、法官安田勝次郎、小野隆太郎 、檢察官津田毅一、鐵道事務官遠藤剛太郎、鐵道技師新元鹿之助,以及廳參事、街庄長、學務委員 、各小學校教職員代表等五十餘人出席觀禮。兒玉總督、山形廳長、廳參事舉人蔡國琳先後致賀辭。兒玉總督賀辭要旨如下:
「本日幸臨當校卒業式,聊對諸子語其所應訓諭者。抑本校卒業式以此次為第一回,顧南部文運日月進步,至於今日得有卒業者出,不獨本校之名譽,且可為本島文化祝之。夫支那建國最古,其文化之程度在於往時世界為最先進之國,此天下所共推者。而究之支那文化大旨,所存惟在訓詁詩文之末技,未嘗加以日新之工夫,陳腐頑陋,遂致今日成老朽國,為世界之所譏嘲。泰西諸國反是事務之研查考究,重乎實利實益,今日所以能富強隆盛皆由乎此。諒在諸子當已熟知。今者,諸子循此文明方法,得修最新之學。本校本日特為諸子行卒業之盛式,諸子之於今後責務如何不言可共明白,諸子將來應致力處亦復不煩喋喋,諸子各宜熱心誠意盡此責務,期奏厥功,是本官與諸教師所共其切望也。」
  致辭中強調西學是追求富強之所本,勗勉畢業生亦宜繼續充實西方之新學,並盡力於教學。首屆學生四二人,在學中留級、死亡、中途退學者計二三人,畢業生僅一九人,其姓名和戶籍地如下:郭伯秋、羅渙之、張玉、魏元春、張鼎駒、王廷鏡、張納川、何捷元(以上嘉義廳)、鍾天德、韓司直 、曾朝英、林筱村、莊澄清、劉鎮、許子文(以上台南廳)、林時崇、林時珍、洪重三(以上鹽水港廳) 、姬道榮(蕃薯寮廳) 。品學兼優而獲頒獎品者有畢業生郭伯秋、林時崇、洪重三、二年級生陳登元、邱兮透、一年級生吳桂樵等六人(註卅八)。
  一九○三年七月十日,舉行第二屆畢業典禮,總督府學務課長佐藤弘毅出席觀禮,畢業生二五人,分發至南部的公學校任教(註卅九)。
  一九○四年七月九日,舉行第三屆畢業典禮,總督府學務課長持地六三郎、台南廳長山形脩人等人出席觀禮並致賀辭。持地致辭時,強調畢業生接受公費栽培以從事公學校教育,可以說責任重大,故今後宜更加修養智德,勉勵職責,克盡教師之本分,以符國家培育之目的。畢業生二六人,其姓名和戶籍地如下:楊汝承、王殿沅、陳成鏞、曾兆璋、蕭嚴傳、張基曜、林劍峰(以上嘉義廳) 、吳桂樵、洪君石、黃美良、吳大鎮、許庭輝、吳嘉言(以上彰化廳) 、蔡培庭、高深池、陳木(以上斗六廳)、李海參、吳鼎臣(以上鹽水港廳)、林土割、曾世寬、鄭克剛(以上台南廳) 、鄭清魁、吳周騫、鄭清榮(以上阿猴廳) 、林天賜(鳳山廳)、邱兮透(澎湖廳)(註四十)。
  三屆總共有七十名畢業生,成為日治初期台灣中、南部公學校第一批台人合格教師,然而,其職位為低於日人教諭之訓導,待遇和升遷均不及日人教師。據研究,一九一七年以前,國語學校師範部台人畢業生在三年義務期滿即離職者約占十五%,滿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約有半數已離職,滿十年以上則僅約三分之一在職,亦即是異動率甚高(註四一)。台南師範學校畢業生任教的異動率究竟如何,雖不得其詳,惟由表四顯示,服務滿十年以上者可能亦不多。由於師範學校畢業生是當時台灣社會教育程度最好者之一,加上多數出身中、上階層家庭,擁有較佳的經濟基礎,因此,當其離開教職轉從事他業後,每能憑藉其較優越的條件脫穎而出,以成功的工商業、金融業經營者或高級職員、地方政治領導人等角色,成為新社會領導階層的一份子,此由台南師範學校傑出校友概況即可略窺一二。

表四:舊制台南師範學校傑出校友          

姓  名 出生地       畢業時間 經         歷
鍾天德 大目降(新化) 1902 公學校訓導、1912年辭職轉任區長。
張 玉 嘉義市 1902 公學校訓導、校長20餘年,1927年轉實業界,經營「三怡商會」,市協議會員。
許嘉種   彰化市    1903 公學校訓導、通譯、台灣文化協會支部、民眾黨支部理事、1935年市會員。
馮連二 屏東街   1903 1907年辭教職轉入實業界,經營造酒、製糖、米穀雜貨生意。後遷玉里,1913年任保正,12月任區長,1915年9月獲頒紳章。
蘇溙籌 台南灣裡(善化) 1903 公學校訓導、製糖、雜貨米穀商、地方委員,1914年任信用組合理事、灣裡區長,1920年任善化庄長。
吳周騫 屏東街   1904 公學校訓導,1911年退職轉雜貨商、高雄共榮自動車株式會社長、台灣農具製造會社長,1932年街協議會員、1939年市會員。
鄭清榮 屏東街 1904 任教10餘年,出任國語講習會長、保正、保甲聯合會長、阿猴產業株式會社長、阿猴信用組合理事、街協議會員,並經商。
張棟梁 台中市   西藥會社專務理事、街協議會員。

五、結論


  綜上可知,舊制台南師範學校之存廢可說完全是基於政策的考量,以致其存在僅短短六年。在以同化為依歸的教育政策下,雖然最初為了因應公學校師資之需求,以及為了節省經費,而設校專門培養台人教師。同時,各師範學校亦無不嚴管勤教,期能培養合乎要求的師資。惟整體而言,總督府當局認為最初招收的學生欠缺向學心,學力欠佳,歷史知識淺薄,地理、理科、數學等全然未學,日語程度不足,筆記緩慢以致妨礙教學進度;同時,欠缺遵守校規之觀念等(註四二)。日人輿論對於能順利完成三年師範教育的畢業生,則認為其專業能力尚有所不足,其對語言、算術等之教學法仍欠熟練,乃呼籲公學校日人教諭宜善加指導,而台人訓導本身亦宜自我改善追求進步(註四三)。要之,此一時期日人無論官民均認為師範學校培養的台人教師未必能達成殖民教育之要求,因此,再回歸以日人教師為主、台人教師為輔之政策,培養台人師資之管道由是緊縮。
  另一方面,就台灣社會觀之,台人師範生乃是接受殖民新教育者中素質較優越的一群,其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往往為一般民眾所尊崇,若轉而從事其他行業,亦能以其較優越的條件成為台灣社會新領導階層之一份子,實為近代台灣社會階層變遷不可忽視之特點。

 

註:本文轉載自百週年校慶紀念專輯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