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從前的南師
三山國王廟創校時期 | (民前13年至民前8年 日本明治32年至37年 西元1899年至1904年) 白來壽 |
一、三山國王廟的由來 三山國王是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轄獨山、巾山 、明山等三座山的山神,傳說唐代平定潮州戰亂,宋代元兵追殺救護皇帝有功,護國佑民而敕封為三山護國王,久為潮州人所崇拜。清代初期以還,粵東潮州地區居民陸續移民來台,墾荒定居的先民飽受瘟疫及匪徒來襲之苦,宜有精神寄託之守護神,特將家鄉所祀神祇移奉於此。據台灣府志及台灣縣志記載:「三山國王廟於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知縣楊允璽、游擊林夢熊率同粵東諸商民所創建,位於台南府城西北隅(現址:台南市西門路三段一一○號,即台南市立人國小對面),於翌年冬竣工,現經內政部列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此廟為目前台灣稀有潮州式廟宇建築之一,格局與閩南風格迥然不同,當初所用建築材料之磚石 ,木材悉由潮州運來,建造師包括:木工、木彫、石彫、泥水、剪黏、彩繪、塑造師,均為一時之選 ,技藝精湛。結構沿襲粵東一帶廟宇風格,前殿屋脊平緩,而非燕尾式,僅在兩側末端成捲曲,嵌有花草十分標緻。坐落東向西,前殿進深較淺,前庭寬闊可作操場,再前靠馬路處有大池塘,池傍花木襯托其間,環境優美靜雅。後殿闢有客房五間,兩側均有出入口,供作潮汕商賈投宿客棧,故又稱為「潮汕會館」,該址交通方便,又無坊間喧嘩,環境清幽,擾攘不侵,誠可適作為教育殿堂甚為適當 。首任校長澤村勝支先生擇定此地作為南師黌舍不無道理,時距離建廟的公元一七二九年已一百七十年。 二、台南師範學校創設於三山國王廟 清末台南以台灣最古文化都市聞名,但教育並未普及,當時文盲男子甚多,對於新式教育各界期望殷切。民國十三年(明治三十二年)台灣總督府任命甫自靜岡縣師範學校校長退職的澤村勝支先生為台南師範學校校長:澤村校長於七月三十日自日本抵達台南,暫在台南縣廳辦理建校籌備事宜,九月十日率同教職員將籌備事務所遷至三山國王廟並以之為校舍,辦理招生工作。 首屆學生以修業年限六個月的國語傳習所甲科畢業生為對象。台南是南台灣的政治文化中心,對於設立教育養成機關的師範學校期待已久,故南師招生登高一呼應募者頃刻達五十二名,三星期後的十月二日舉行開校式,新生活力蓬勃,上課書聲不絕於廟中。這次入學者係試驗生,十一月二十四日查定結果十名不適格而離校 ,正式入學許可者為四十二名,台南師範學校第一屆學生從此誕生。與台南師範學校同時成立者,尚有台北、台中兩所師範學校。 三、公學校就學率低落 當局為普及初等教育廣設公學校及師範學校,不料公學校就學率偏低,未能符合預期,評估與實際懸殊。民前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明治三十四年)台灣總督府調整行政區域,三縣制(台北、台中、台南)改為二十廳制,廢縣置廳。並將師範學校改隸台灣總督府,由台灣總督管理監督。師範學校地位雖然提高,但公學校數遲遲不增,出現教師過剩問題,當時台灣總督府財政尚未獨立,須依賴本國政府補助,師範畢業生無出路,形成教育投資的浪費。為節省公帑決於民前十年三月二十日(明治三十五年)宣布將台北、台中師範學校廢校。這時台北師範擁有學生八十六名,台中師範有九十三名 。台北師範八十六名及台中師範半數學生四十六名轉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台中師範尚有半數學生四十七名轉入台南師範就讀。 師範教育意外的波折,原因是學齡兒童就學率偏低 。若以女生而言,出身中等以上家庭的女生幾乎纏足,不易站立一∼二分鐘,通學須靠家人背負 ,上課時難以忍受腳痛而在教室片隅哭泣者大有人在。不少男生為幫助家計從事童工,遇有農忙期尤甚,缺曠課嚴重。教師每週須幾次家庭訪問勸導家長或親戚設法使兒童返校上課,教室光景長久處於不穩定狀況。再者公學校是收費制,每月須繳學費 、教科書、文具等費徒增家庭負擔。畢業後未必是前程似錦,因此就學率無法提高。 四、台南師範絃歌中輟 民前十三年四月(明治三十二年)制定師範學校規則,迨至民前九年四月(明治三十六年)修訂 。四年來客觀條件演變,台北、台中師範遭受廢校 ,只剩台南師範一校。初等教育師資養成獨賴台南師範支撐。新訂師範學校規則實質上是台南師範學校規則(義務年限自十年修改為三年),南師教師自十二名降為七名,學生數自一○三名減少為八十八名。但公學校就學率依然不增 ,影響師範生的學習意念與生活態度。這一年(民前九年)台灣香蕉開始運往日本本土銷售,三年前(民前十二年七月一日)台北、台南已同時開設公眾電話。 基於上述內部原因、訓育統一、經費節減的政策以及外在原因,加以交通逐漸發達,南部學生到台北求學不再是難事等,終於民前八年七月十日( 明治卅七年)南師亦奉令停辦,在校生九十一名移交台北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至此絃歌中輟。 節譯自南師日本同窗會編著「憶我的母校台南師範」
註:本文轉載自百週年校慶紀念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