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50"%> 第十五屆傑出校友

《第十五屆傑出校友》

姜博彥
(教學類)

南師59級國校師資科數理組畢業
高雄師範學院數學系66級畢業
高雄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

曾任國小教師7年、國中數學教師兼導師13年
高雄市光華國中教務主任、中正高中教師、輔導主任、秘書兼國中部主任
現任高雄市立鳳林國民中學校長

實踐多元化教學及經營班級的播種者

姜博彥校友自民國五十九年台南師專畢業後,以第一志願到旗津國小任教,任教以來,秉持先慈的訓勉:「別人家的孩子要好好疼惜他們。」一直以此惕勵自己,以愛心循循善誘,但問耕耘從事教育工作,未敢稍怠。為人處世恪遵的守則是待人誠懇、做事認真;秉持謙卑的心對人性尊嚴的維護與尊重相當堅持,並學習「鸚鵡滅火」-凡事盡力而為全力以赴。
民國六十七年由旗津國小轉調建國國小,旋於同年自建國國小轉調大義國中擔任數學教學工作,戮力於班級經營及教學活動,諄諄誘導學生喜歡學習,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在此期間兩度獲頒教學優良獎狀予以肯定勉勵。八十學年度起於光華國中擔任教務主任兼資訊教育研習中心召集人,適值試辦「自學方案」,審慎推動國中教學正常化,並協助推動全市資訊教育:推展國中數學電腦輔助教學、試辦電腦益智遊戲方案、辦理高雄市國民中學學生電腦創意操作競賽等。八十五學年度起在中正高中擔任輔導主任,落實輔導工作,在「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的理念下,以愛的關懷淨化學生心靈,並特別關照相對弱勢學生,堅持永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辦理「執行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及「擴大推動第十年國民技藝教育方案」,提供每位學生學習成長的機會,零拒絕把每位學生帶上來,獲得教育部頒發「推動第十年國民技藝教育」有功人員。八十九學年度起在原校中正高中擔任秘書兼國中部主任,推動國中部教師專業評鑑,協助教師自我評鑑,以增進教師專業成長,提昇教學品質。
目前,姜博彥校友服務於高雄市鳳林國中,扮演校長的角色,堅持經由個人心路歷程建構的教育基本理念-「純真、踏實、愛心、創新」,秉持「因為關懷(Care),所以行動(Action)」的學校發展願景,積極推動有效教學,建構學生人人成長機會,營造溫馨和諧的海角學習樂園。


邱春蓮
(教學類)

南師64級國校師資科畢業

曾任高雄縣鼎金國小、台北縣頂溪國小教師
現任台北縣秀朗國小教師兼衛生組長

樂在工作中的快樂傻子

「有能力、有體力,能多為別人做一點事,是一種福氣」,邱校友投入教職27年,一直秉持這個理念,別人看來辛苦,她卻寧願當個快樂傻子。
邱校友常說:如果重新選擇,她仍然會走這條路。的確,每天能和天真活潑的小朋友相處,讓她的生命充滿了活力;教育工作是她的最愛,在工作中,讓她找到最大的成就與樂趣。
78年起,邱校友兼任衛生組長,積極推動環保教育,成效卓著,79年榮獲「全國國民中小學推動環保教育十大傑出教師」。在她的用心推動下,秀朗國小於86年榮獲教育部表揚「全國十大績優公廁」。88年又榮膺永和市優良教師,80年、91年兩度當選台北縣「社會教育有功個人」,接受縣政府表揚。
由於對藝術人文教育的熱愛,前幾年熱心推展音樂藝術教育。有感於傳統藝術在社會變遷下日漸式微,因此積極投入歌仔戲的推廣,籌組秀朗國小歌仔戲團,名聞遐邇,除在北縣藝術饗宴系列活動及各大慶典活動中擔綱演出近百場外,更遠赴金門、美國巡迴演出,宣慰僑胞,宏揚國粹,受到海內外人士一致好評,也為台灣打了一場漂亮的國民外交;近幾年有感於地球資源日益枯竭,本著對地球生命的一份熱愛,又積極推廣能源教育,希望孩子們能懂得珍惜能源、應用能源,將來成為一位具有能源素養的好公民;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下,不但榮獲經濟部及教育部表揚91年度全國推廣能源教育績優學校「傑出獎」,且精心建置的能源教育網站,亦榮獲91年度全國能源教育網站評鑑「優等獎」。在葉瑞芬校長的支持下,秀朗國小的太陽能樹屋、風能樹屋、水力發電機模型、再生能源教具…都一一誕生了,看到孩子們能有一個身歷其境的學習環境,能夠在樹屋中觀察、研究,就是她最大的滿足。
「只要是有意義的,就要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憑著這股傻勁,讓邱校友每天充滿幹勁與活力,這次她榮獲母校傑出校友殊榮,是對她最大的肯定,深信她往後的步履會更堅定、更有信心。


林金拔
(教學類)

屏師58級普師科畢業
南師65級特教組畢業

現任台南縣永康市復興國小級任教師
從事教職33年,推動靜思語教學九年
目前是慈濟教聯會雲、嘉、南地區的副總幹事
台南縣永康市社區親子成長班的班主任

心靈教育的播種者

當老師是林校友的最愛,所以謹記師長的教誨,「教學相長,快樂耕耘」的理念,配合專業的智能及教學的創意,奉獻教育,以愛化礙,春風化雨,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民國八十二年,林校友參加慈濟靜思語教學研習後,發覺到靜思語就是現代教育最欠缺的一環-心靈與德育教育,如能落實,教育品質一定會更好。
她有感於社會大環境改變,不管經濟、政治、科技、人文都隨之而變,因而衍生了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人的價值觀不一,只重自我,不懂惜福、感恩,不會善解與包容,不知關懷、尊重,只會要求,不願付出,造成很多社會亂象,於是她想靜思語應該是淨化心靈,找回人性真與善的良方,因此就無怨無悔的投入推動靜思語教學的工作。
九年來林校友在教中覺,覺中悟,在靜中思考,思中檢討,激發潛能,參與了靜思語教學指引、愛的希望、大眾當勤、無求等書籍的編輯,並到處分享教學心得,曾走遍全省各地達百所以上學校做靜思語教學分享,也利用寒暑假到過美國五大洲、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大陸等地區做分享,獲得一致的好評與讚賞。
林校友把靜思語教活了,不但把它融在生活實踐中,更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獲得服務學校及教育當局的肯定,榮頒各項獎勵,先後於84年獲得永康市優良教師獎,85年獲得台灣省杏壇芬芳獎,89年、90年連續兩年的台南縣特殊優良教師獎,及今年的師鐸獎,得獎是對她教學的肯定,也是她發揚靜思語教學的最佳見證。

翁資雄
(行政類)

南師47級普師科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童教科、國文系畢業;教育研究所結業
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曾任國小教師、國中教師、組長、主任、校長、教育局課長
現任台南市大成國中校長

藝術涵養深厚的校園領導者

翁校友於民國四十七年在母校普師科畢業後,即分發至台南市海東國小服務,前後任教台南市忠孝初中、民德國中。六十六年通過台灣省第八期國中校長甄試,旋即調任台南市教育局體健課長,承辦六十七及七十一年台灣區運動會,並兼任司儀。當時蘇南成市長辦理很多大型活動,把台南市推向國際,翁校友躬逢其盛,也參與其事。而後,獲派任高雄縣立寶來國中校長,發展學校音樂舞蹈特色。三年後調台南市土城國中為首任校長,精心擘劃,為該校奠下良好基礎,尤以校園美綠化頗獲口碑。七十九年遷調忠孝國中,推展桌球運動等不遺餘力,榮登教育廳杏壇芬芳錄。
民國八十三年二月,調台南市大成國中迄今。其間,重新釐訂學校教育目標(關懷、理性、智慧、力行)、倡導五育均衡、適性教育,績效卓著。諸如:
一、音樂資優班屢獲全國音樂比賽特優獎,數次出國演奏,深獲激賞;為國家培育優秀音樂人才無數。
二、設置六班技藝班,為學生生涯規劃奠基,並習得一技之長,現為台南市國中技藝教育中心。
三、成立勵志班,輔導中輟復學生,收效甚宏,榮獲教育部表揚;另成立資源班以輔導身心障礙學生。
四、体育正常教學外,舉重隊、軟網隊迭獲全國冠軍;橄欖球隊、羽球隊、柔道隊亦有佳績。
翁校友的辦學成效深受肯定,榮獲九十一年度師鐸獎。公餘之暇,翁校友也投身於書法、音樂的展演與推廣等公益活動。曾任學而書會首任會長,作品曾提供母校百年校慶義賣;亦多次參與聲樂演唱,如蝴蝶夫人歌劇及其他聯合演唱會。
翁校友的人生觀是:擇善固執,自得其樂;凡事盡其在我,成敗由他,拿得起,也放得下。

余錦漳
(行政類)

南師60級國師科畢業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系畢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

曾任國小教師、兼任講師、科員、股長、專員、視察、人事室主任、督學室主任
現任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第三科科長

南台灣國小教育的領航者

「教育是台灣的希望、是確保國家競爭力的基石」,這句箴言是余校友素來對教育工作所抱持的信念,也是他多年來無怨無悔奉獻教育的指導方針。
余校友於民國六十年母校國師科畢業,旋以優異的成績分發高雄市仁愛國小任教,服務期間仍時時不忘進修。民國六十七年復畢業於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系,同一年通過高等考試人事類科及格,將個人的生涯發展向前邁進一大步。自民國七十年起,余校友暫別教育職場,投入人事行政的行列。因一本對工作執著與負責積極的態度,很快的獲得長官賞識,從科員擢昇為股長、專員、視察等職。七十七年再調升為勞工局人事室主任、教育局人事室主任、督學室主任等職。由於國內自八○年代以還,民間要求政府積極推動教改的呼聲風起雲湧。高雄市亦急需有深具教育熱誠與教育素養的專業人士,來引領國民教育的走向。余校友以其完備豐富的學經歷,立刻脫穎而出,自民國八十六年起,開始肩負起高雄市國民小學與學前幼教的發展重任。
為求突破過去國小教育的僵化與沉痾,余校友著手策動能結合教改理念又能適應教學現場的諸多改革措施。在短短四年中,便能在適切權衡「尊重傳統與開創永續未來」的目標下,繳出一張張既能掌握教育本質又能突顯高雄市教改成果的亮麗成績單。舉凡落實小班教學精神、鄉土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推展、教訓輔三合一、社區總體營造,乃至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推動等,樣樣均獲教育部評選為特優縣市。尤其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展上,由於余校友的用心規劃推動,激勵教師專業不斷提升、教學活動創新有效,學校情境活潑多元、網路資源完善便捷、親師關係和諧互動、校園文化民主開放。高雄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教育美景,天下雜誌特別喻其為「教育的春天自南方開始」,身為高雄市國小教育領航者的余校友,誠乃居功厥偉。
教育部更自今年起,特別委請余校友成立南區九縣市策略聯盟工作坊,欲借重其教育理念與實務兼備的豐富歷練,再結合由其主導開發成功的「思摩特教育社群網站」,以有效整合並激發南區九縣市國小教育團隊的智慧,繼續朝向教育改革的既定目標邁進。余校友對國民教育積極投入與犧牲奉獻的精神,確實值得母校肯定與表揚,更足以做為學弟學妹們日後奉獻教育的學習典範!

柯正峰
(行政類)

南師64級五專國校師資科畢業
台灣師大社會教育學系博士班畢業

曾任國小教師、教育部社教司科員、專員、科長、專門委員
現任教育部社教司副司長


終身學習的參與者

柯校友民國五十九年進入南師,六十四年畢業。以現在眼光看當時的南師,物質條件當然差現在很多,「輔仁齋」已是當時最好的設備;但南師純樸的校風,正是孕育國小師資最好的搖籃,紅樓書聲、「光武球場」(已拆除)賽籃球、美勞教室(已改建)內一面素描一面打蚊子、假日到全美戲院(還在)看兩部連演的電影等,是柯校友在南師五年美好的回憶。
南師畢業後至今二十七年,這期間柯校友曾在國小服務八年,面對天真活潑的小學生,「孩子王」也跟著年輕許多。民國七十三年進入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服務迄今,他致力推動社會教育,使我國的終身教育及成人教育等有長足發展,例如:「終身學習法」已於九十一年六月公布實施;「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亦經核定施行;成人教育、終身教育中程發展計畫亦陸續發布實施。在推動業務過程中,柯校友獲得無數的肯定,並曾獲選為教育部優秀公務人員。
柯校友深感教育行政工作所做的決策影響深遠,故在工作崗位上,他一直本著負責盡職的態度,為終身教育恪盡心力。以社會教育而言,民國七十九年之前,我國以推動補習教育為主,規劃充實各級補校是重點工作;民國八十年之後,社會教育重點在推展成人教育;民國八十五年之後,如火如荼的推動終身教育工作。今(九十一)年,我國公布「終身學習法」,為未來的學習社會奠定了法制基礎。柯校友服務社教司近二十年,在終身學習社會之下,他是規劃者、亦是學習者,也是個終身學習的參與者。

莊海樹
(學術類)

南師41級普通科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畢業
日本明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曾任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台南縣玉井中學校長、教育廳視
察、國民大會代表
現任日本大學教授、僑務委員

永遠的信念-「教學相長」、「國民外交」、「奉獻僑學」

莊校友在民國三十八年由台南市中保送到母校普通科一年級就讀,在南師三年期間,蒙許多良師益友的熱心薰陶和勉勵切磋,奠定了他這一生待人處事和為人師表的基礎,這段紅樓生活是他人生過程中最難忘的美好回憶。母校畢業後曾在台南市安順國校、立人國校任教三年,後承童家駒先生鼓勵以第一名成績被保送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大學畢業後本應擔任中學教師,但因愛好國民教育便到台南市龍崗國校擔任代理校長,不久劉真先生接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便承調到教育廳擔任視察,一年多後承朱匯森先生推薦,受教育部考選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和文部省研究考察半年。二十七歲時即被派任台南縣立玉井中學首任校長,在玉井中學服務三年期間,他常因感到欲窮千里目必須更上一層樓,因此便在民國五十三年決定再度負笈東瀛深造。
莊校友常自嘲自己為「國民教育界的逃兵」,因為他以公費留學日本時,便很嚮往日本戰後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經濟和繁榮昌明的社會文化,因此再度到日本後便決定改變人生航路而研究政治、經濟學,以便學成後返國奉獻祖國。不久考入明治大學大學院政治經濟研究科進修,過了補修學分半工半讀的苦修生活多年,終於在民國六十四年獲得了政治學博士學位。原來預定立即返國服務,但是當時中日兩國業經沒有正式邦交,他覺得返國服務固然要緊,但是從事國民外交工作更甚重要,因此決定應聘到日本大學任教而僑居日本,負起促進中日文化經濟交流,發揚我國文化和奉獻日本僑學界工作。其後承日本大學派往歐美、中國大陸研究考察多次,又蒙政府和僑學界先進的指導和支持,曾經經營醫藥、房地產、飲食等事業,並先後當選擔任留日大學教師聯誼會會長、留日台灣同鄉會會長,東京華僑總會會長和國事會議代表、國家建設會議代表、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等。目前他除了在日本大學經濟學部(學院)和大學院(研究所)博士班擔任政治學指導教授以外,尚擔任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員和醫療法人莊光醫院的理事長等職。他傑出的表現,母校師生、校友均與有榮焉。

吳丁連
(學術類)

台南師專60級國校師資科
音樂組畢業
東吳大學學士學位(B. A.)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碩士學位(NIU, M. M.)
洛杉磯加州大學哲學博士(UCLA, Ph. D.)

曾任小學老師五年、東吳大學音樂系教師、交通大學副教授兼電腦音樂工作室主持人、教授、講座教授、音樂所所長
現任交通大學教授


靜聽寂寞召喚的音樂沈思者

吳校友視音樂為生命自覺情思的顯露優於視音樂為娛樂和表演的手段,他強調生命意識在音樂與其文化傳統脈絡中所把握之價值觀優於音樂在現實社會因緣中之價值。以抒情心靈作為音樂文化、價值、學習、表達開展的焦點,以「觀察」和「觀照」作為音樂學術活動與自身顯露之起用基礎。視音樂演奏、創作、理論為三種不同表現方式,強調這三者之間的交匯優於它們的分離。他強調契入音樂內外之文本,以顯現生命存有之意義優於對音樂自身做神聖、理想意義的追尋,他強調從音樂作為依待世界意義彰顯之投射,走向絕待世界意義泯沒之映照。
吳校友主要的學術榮譽包括:(一)學生時期在1. UCLA方面:Gus Kahn Scholarship in Composition(1983),Atwart Kent Award(1983),Hortense Fishbaugh Fine Arts Scholarshi(1984),John Lennon Award(1984),Henry Mancini電影作曲獎(1984),被選為布雷茲的Composition Fellow參與Boulez Festival in LA(1984),UCLA博士候選人暑期研究獎學金(1986),紐約中國時報基金會博士候選人獎學金(1986)及南加州Phi Beta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1987);2. 台灣方面:文建會作品甄選與委託,包括三首管絃樂、三首室內樂(1984?1990)和兩首委託創作,管絃樂(1996)和室內樂(1991)。(二)工作時期在國科會的研究方面:二次優良研究獎;九次甲等研究獎(1988?1999)。他以作曲家之名Wu Dinglian,被收錄在第二版新葛洛夫音樂和音樂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2nd ed.) Macimillan, 2001)。


蕭瓊瑞
(學術類)

南師65級國師科美勞組畢業
成功大學歷史系
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

曾任國小教師、成功大學新聞中心主任、台南市文化局長
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副教授

台灣美術史研究的開拓者

蕭瓊瑞校友是本校六十五級國教師資科美勞組畢業。他在畢業後分發澎湖縣鳥嶼國小服務期間,即以「阿古叔叔的遊戲屋」一作,榮獲板橋國教研習會美勞科教材教法設計比賽全國第一名,並在當時校長吳和男的支持下,全力推動該校美勞教育,並多次指導學生獲得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金牌獎等榮譽,頗獲肯定。之後,轉任本校附屬實驗小學任教,在校長甘夢龍教授指導下,持續發展全校創意性兒童美術教學,及「美勞特殊才能兒童輔導」,並與潘元石老師合辦「陳維茵兒童畫展」,並出版專輯,獲《雄獅美術》等專業雜誌之專題報導、肯定。隨後,進入成功大學歷史系及歷史語言研究所進修,逐漸轉往台灣美術史研究之專業領域發展,畢業後,留校任教,開授「台灣美術史」、「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等課程,並先後受邀兼任本校及國立北師、台南藝術學院等校教職。
蕭校友為台灣美術史研究界之先驅學者,著作豐富。《五月與東方》為當前瞭解戰後台灣現代美術發展之必讀經典。《島民.風俗.畫》則是台灣從美術角度切入,研究清代六十七《番俗采風圖》的第一人。其台灣美術研究之專論,先後輯成出版《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觀看與思維》、《島嶼色彩》、《島嶼測量》等論文集,並接受文建會委託撰寫《台灣美術史綱──走過台灣美術的長廊》。
蕭校友在台灣美術史界,以開拓論域聞名,除現代美術外,亦先後出版《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及《雲山麗水──府城民間畫師潘麗水之研究》等專書,成為台灣民間藝術研究的學術性經典。近年來,他為台灣知名藝術雜誌《藝術家》月刊,長期連載《圖說台灣美術史》,自五萬年前的史前文化談起,對完整建構台灣美術史,開立首功。蕭教授以其卓越學術成就,多次獲得行政院「金鼎獎」、「政府優良出版品獎」、及台北市西區扶輪社之「台灣文化貢獻獎」等榮譽,著作並多次刊登時報好書版。
蕭校友除傑出的學術研究,在藝術文化行政上,亦迭有表現,先後策劃台北市立美術館「凝視與形塑──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系譜與檔案──台灣美術發展年表」,國立歷史博物館「劉國松研究展」,及成功大學「世紀黎明──校園雕塑大展」、「風華再現──許伯夷捐藏文物展」等大型展出;並受邀創設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擔任首任文化局長,推動宗教文化優質化、閒置空間再利用,及古蹟活化等工作,對活絡地方文化,貢獻卓越,為一學術與行政兼備之學者。蕭校友傑出的表現,實為後進學習典範。

魏幸雄
(服務類)

南師49級普師科畢業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畢業
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
美國加州Northrop Uni稅法碩士

曾任中興大學兼任講師、中華航空公司美洲地區處長、客運處長、財務處長
現任中華航空公司總經理

華航展翼的舵手

魏校友台灣省台南市人。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十九日出生。四十六年考進母校南師普師科就讀。四十九年畢業後分發至台南市長安國小任教三年。服務期滿後於民國五十二年參加大專聯考,進入成功大學外文系,一年後因個人志趣轉系至交通管理系。
魏校友在學四年均獲「巽華獎學金」,並於民國五十五年結婚,育有三女。五十六年大學畢業,先後通過台灣省經建人員特考,及五十六年全國高等考試(航運管理人員),並獲校方推薦為「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五十七年服役期滿並考取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就學期間先後在台灣航業公司及中央信託局兼職。五十九年底取得碩士學位。六十年六月進入中華航空公司擔任稅務研究員並在中興大學(現改台北大學)法商學院兼課。民國六十三年升任稅務室主任,其間並獲選為「台北市第一屆優秀會計人員」。民國六十五年轉任貨運科科長至七十一年赴美國洛杉磯擔任美洲貨運中心經理。在美工作期間,工作之餘赴Northrop大學進修並取得稅法碩士學位。民國七十八年轉調歐洲盧森堡籌設歐洲貨運中心並擔任經理乙職,二年後調升為歐洲地區處長。
民國八十二年魏校友調回台北總公司擔任客運處長,四年後轉任財務處長,其間被選為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傑出系友。民國九十年初再奉派赴美國洛杉磯擔任美洲地區處長至本(民國九十一年)年三月調回總公司擔任現職並將於明(民國九十二年)年擔任AAPA(亞太地區航空業協會)主席。他的成就是南師之光,也是南師人的楷模。

莊國雄
(服務類)

南師49級普師科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財稅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法學碩士

曾任國小老師、交通銀行台中分行經理、授信部經理、
副總經理、總經理
現任交通銀行、交銀金融控股(股)公司總經理


從基層做起的金控公司總經理

莊校友民國三十年生,高雄縣岡山鎮人。南師畢業後,利用教餘之暇準備大專聯考,先後完成國立政治大學財稅系及財政研究所學業。
民國五十七年以基層辦事員的身分進入交通銀行,一個毫無顯赫背景的鄉下囝仔,以勤奮不懈、耐苦不服輸的精神,一步一腳印走到交銀金融控股公司總經理之路,是該銀行第一位由基層做起的總經理。部屬眼中的他,是一位作風強勢、嗓門很大又有點嚴肅的長官,只是默默地做事,這種嚴謹認真的特質,可從審閱公文看出來,只要是呈到莊校友手上的公文,部屬們一定要檢查兩次以上。
莊校友擔任交銀總經理前,配合國內產業發展,積極結合國內外同業辦理聯合貸款,如台塑六輕建廠案、台灣南北高速鐵路興建計劃等,其主辦聯貸案件不計其數,使該銀行在國內享有主辦最多聯貸案之美譽,對銀行業務拓展貢獻良多,對國家經濟建設亦善盡小螺絲的精神。民國八十九年底升任總經理後,為配合政府金融改革政策,完成籌設交銀金融控股公司,並肩負起該金控公司總經理之重任。
莊校友至今仍感念昔日師範學校的導師周建侯先生春風沐雨之情及昔日長官陳惠夫先生提攜之恩,這些恂恂長者的風範深深地影響他的領導風格:決策明快、要求嚴格、積極求知、提攜後進….。
今(91)年莊校友接受國際知名亞元(Asiamoney)雜誌專訪,被詢及他將個人生涯奉獻於交銀,對未來是否有更進一步規劃時,莊校友謙遜地表示沒有個人的雄心壯志,只盼能將交銀轉變為世界級的銀行。


吳進風
(服務類)

南師67級國校師資科畢業
國立台北師院初等教育系畢業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肄業

曾任國小教師、台北縣美勞科輔導員、教務主任
現任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


發揚本土藝術的使者

吳校友自南師畢業之後,一直從事國小美術工作和從事陶藝教育活動推動。在台北縣國小服務二十年,指導學生參加各項美術比賽獲獎多數,並且從事實際美勞教學工作,發表相關文章、著作,曾獲得教育廳藝術類佳作,同時獲得教育部人文教學優良獎。他曾參與教育廳委託台視製作學習與成長的教學影片,同時自八十一年到八十七年參與國立台北師院美勞系林曼麗博士主持的美勞科新課程改革教學研究六年的課程設計實施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台灣藝術教育課程的發展,成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八十八年元月吳校友從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主任,借調接任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籌備主任,讓停工兩年的陶博館重新規劃、出發,克服許多行政、專業上的困難,終於讓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開館之後的陶瓷館,兩年之參觀人數超過100萬人次,成為台灣一個重要文化休閒觀光的博物館。陶博館之有今日,吳校友居功厥偉,其具體事蹟如下:
一、 籌建縣立級專業博物館: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籌備處專責處理建館事宜,並擬定常設展示主題及規劃博物館未來營運方向。歷時一年多的運轉,完成展示內容、設計規劃,進而於八十九年一月正式成立「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完成臺北縣特色館的興建,以「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為目標,整合地方資源,塑造以陶博館為中心之「鶯歌社區生態博物館」的美麗願景。
二、 建設文化休閒據點,提昇縣民休閒層次:
   推動文化路管線地下化、人行道景觀規劃、交通動線規劃等工程,使陶博館週邊景觀規劃益臻完備。並拆除代管土地上之違建、美化景觀及規劃臨時停車場與施工等繁重事項。另徵收陶瓷公園預定地14.5公頃,預計規劃結合陶瓷博物館成為一大陶瓷博物園區。開館迄今兩年來,成為國內重要文化休閒據點,參觀人次已達一百萬人次。
三、 推動國際化陶瓷文化交流,舉辦各式國際性展覽及活動:
陸續舉辦「開館典禮」、「第一屆國際陶藝論壇暨研習營」、「鶯歌彩繪展(外銷篇)及系列活動」、「第六屆金陶獎國際競賽展」,由此開啟臺灣陶藝新的里程碑並辦理國際競賽,進行文化交流,提昇全國性陶瓷文化研究與陶藝創作環境,拓展國際視野,建立臺灣陶瓷文化之主體性,並促進國際間的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