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與展望

壹、預期效益

  近幾年來,臺灣大學院校改制、改名的申請,如雨後春筍地提出,在政府採行較為開放的政策下,大學院校增長甚速,目前公私立合計已達150所之多。南師申請改名在此時提出,可以預期效益主要有下列五項:

一、解決師院發展限制,協助師院成功轉型

  近十年我國政府致力於教改工作,不遺餘力。單就高等教育而言,計有多項,包括推動大學系統整合、規劃行政法人、開放改制(名)的措施:大學院校,十年來增加二倍多,由過去59所增加為90年度的135所,92年度超過150所。

  凡此重大措施,均影響各校的發展,尤其是師範院校的發展。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師範學院自成體系並形成一獨特機制。如今因師資培育法公佈,允許一般大學開設教育學程,使此一種獨特機制改變,更使師範學院面臨困境。政府面對此一問題,實應採積極方式,協助師範學院轉型,讓師範學院與其他大學處於公平競爭之條件。

(一)師資培育多元,師院面臨轉型

  由於師資培育法的公佈,涉及兩件教育措施,一是不論小學或中學師資,公私立大學院校均可培育。二是同時師範院校逐步取消公費。這兩項措施,一方面使一般大學學生在校可同時獲得「學門專業」及「師資專業」兩項學習機會;而另一方面師範生公費的取消,使師院學生失去分發職業---教師的資格保障。識此,師範院校競爭力降下,獨立生存,逐漸不易,面臨必須轉型的命運。

 (二)轉型路中覓對象,說得容易行則難

  由於師資培育的開放,導致師範院校轉型措施的出現,這項有關師院轉型說者紛繁:或採合併之說,考慮將國內所有師範院校併校為聯合師範大學;或就地合併鄰近學校;或主張成立為國家級的教師中心….等種種說法,不無道理。可是真正行動起來,不僅合併學校意願不高的問題,而且師院校內員工及校友的看法南轅北轍,真是困難重重。這種轉型不僅要求校內改名條件成熟,還須外校有合併意願。

 (三)直接改名稱南大,完成轉型容易多

  臺南師院是臺灣創校逾百年的學校,歷史悠久,且稍有聲望,宜積極協助轉型。目前臺南師院日間部班級數,計有10個學系,64班大學部、18班碩士班、及一個博士班,學生合計約2,817人,若含進修部學生則約4,500人左右。師資結構方面,教授占29.07﹪、副教授占40.11﹪,兩者合計已逾七成,助理教授以上佔師資總數的83﹪以上,其中具博士學位佔65.70﹪,研究成果近五年著作獎勵申請平均通過率達40﹪以上,專題研究計劃申請獲獎通過率達53﹪以上,凡此數據與最近兩年獲得升格改名通過的大學相較,並無遜色。若能僅從校內條件使否成熟來思考,不要強調合併問題,讓本校改名為臺南大學,既可配合國家政策,也可完成臺南師院轉型目標。

 

二、南師改名大學,平衡地區發展

  教育與社會百姓關係至深且鉅,因此一般百姓對教育極為關心,若有小小措施疏忽,均有可能釀成教育問題,教育的地方均衡發展就是其中要項之一。尤其近年我國遭遇教育經費緊縮,教育擴展前景看淡,個人教育選擇的自由日甚,逐漸使百姓更明顯注意教育措施的均等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的問題,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

  教育機會均等在近二十多年來受到國內學者及社會人士的重視,論述重點不盡相同。或從社會階層化分析,或就社會流動的觀點著眼,或偏向教育與職業關係之研究,或探討城鄉差距,或強調教育投資的分析…..等等。若從政治層面考量,我們不能忽略各級學校地區的均衡發展。

 (一)政府近年努力多,地區均衡有彰顯

  在上述教育機會均等觀念中,我們想從國立大學地區均衡的角度來說明。在這方面,政府早也注意到,我們檢視近些年的數據資料,不難看出政府在這方面的努力與成果。早期國立大學集中在臺北市、高雄市、桃竹地區…近年來逐漸注意各縣市的均衡,幾乎邁向每縣市有國立大學的設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二)小縣分別已實現,惟獨南縣卻茫然

  近年政府在核定成立國立大學時,似乎把握著上述原則,如南投(暨南)、雲林(科大)、屏東(科技)、花蓮(東華),在前幾年分別設立。連人口最少的縣份,宜蘭、苗栗、臺東等地也都在今(92)年初,教育部基於為平衡大學均衡發展的理由,審核通過,宜蘭技術學院、聯合學院及臺東師院升格大學,改名為宜蘭技術大學、苗栗聯合大學、臺東大學。如今,惟獨讓臺南縣人士黯然神傷,迄今尚無一所國立大學,影響地方生活品質與產業的提昇。

 (三)南縣期待此願望,南師改大促實現

  臺南師院發展迄今雖屬學院,實際已具大學雛形,因為學院與大學的差別:在於三學院以上稱為大學。前面已提到:南師今年招生,計10學系18個碩士班、一個博士班(尚不含進修部),若依學院成立標準來看,不用增加系所,就可以分成四學院,即教育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藝能學院、數理與資訊學院。若能通過改名,不僅政府無所負擔,並平衡地區發展,而南縣-南師願望立即實現願望,實是一舉三得。

 

三、配合產業需求,帶動地方發展

  臺南師院改名臺南大學,從政治層面看,此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的南縣,若能夠添設一所國立大學,可以滿足南縣百姓願望,也可以達到均衡地區發展目的。不僅如此,再仔細進一步思考,也可以吸引部分本地學子就近入學,方便子弟就學,同時配合高科技工業園區的條件,相互交流、支援,促進臺南地區的繁榮。

  隨時代進步,人們受教日趨普遍,人類知識啟迪愈甚,帶動了社會進步。因此,現在大學教育已經不是象牙之塔,而變成大眾學府。同時,晚進大學功能擴大,不再僅限於人格教育,而擴及職業準備,更進一步繁榮社區,使地方百姓變化氣質。

 (一)臺南國立大學少,學子往外求學多

  臺南縣古都,開發最早,人文薈萃,影響所及,父母讀書觀念濃,子弟就學意願相對比其他縣市高。現在兩縣市人口已有二百萬人口的地區,僅成大一所國立大學,比起僅多一倍人口的北市,卻有七所之多,人口不到一倍的高雄市,也有四所的比率,顯然不均衡,這一事實反映學生求學上的是:使本地學生向外發展。造成本地學子不便,也間接加重升學壓力。

 (二)海岸生態資源豐,科技園地潛力強

  本校尤其七股校區,地處鹽水溪出海口處,地形特殊,再加上黑面琵鷺來度冬,聲名遠播。這片自然濱海、環繞著蔚藍的七股潟湖、翠綠紅樹林、綿延沙洲、珍稀水鳥、溫地、鹽地、漁塭….融合成一片豐富的自然生態,具發展潛力。

  另外政府為配合經濟發展,在臺南地區設置:臺南科學工業區、臺南科技工業園區,再加亞洲蔬菜中心,構成一個堅強的高科技工業區,潛力強,未來發展不僅可以繁榮臺南地區,而且也使臺南高科技成為國內一顆閃星。

 (三)南師若能改大學,生態科技兩相榮。

  臺南師院被定位在師資培育,發展受限制,若升格改大,發展鬆綁。將隨著發展潛力的強化,努力衝刺,針對國內學術研究較缺乏的系所,考慮國家未來重心並同時配合七股校區的特色、及呼應附近高科技工業區的需求來發展。舉凡:環境生態、水產養殖、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觀光、運動休閒….等等,皆是本校發展的重心,使生態、科技相映紅。

 

四、推展學校發展優勢,強化辦學競爭力量

  臺南師院雖有百年校史,但校務發展不受傳統桎梏:在傳承下不忘創新,在創新中不失傳統。我們師生都能體認到必須使學校富有朝氣,具有發展性的氣氛,並享有智識的生機,和廣遠宏偉的眼界,才能使南師未來發展更具競爭力,否則將在鉅變中沒落。

  由於國內最近幾年大專開放政策的實施,使臺灣公私立大學合計已達150餘所,彼此競爭日益激烈,尤其在去年(2002)我國加入WTO後,面臨市場開放,不僅帶來經濟方面的衝擊,而且對國內大學的競爭力也產生了影響。在這樣激烈競爭下,任何學校若無法取得相對的優勢,終將淘汰。

 (一)師資培育多元,師院優勢減弱

  自從民國八十三年公佈「師資培育法」後,確立了師資培育多元化制度,該法第九條規定使師資培育朝向開放---多元方向發展,各大學均可依規定申請開設教育學程,以培育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教師資。目前國內已有40幾所公私立申請核准,過去師範校院所壟斷的師資培育機制,完全破壞,師範校院的師資培育失去優勢,競爭力也將受影響。

 (二)私立大學日多,師院壓力加大

  目前而言,全國公私立大學增加六十所以上,十七年前師院改制時,還不到三十所大學,十年來增一倍以上,但師院還始終原地踏步。就以臺南地區而言,七O年代臺南地區,僅成大及南師、長榮三所大學,其餘都是專科。僅十年時光,南臺工專、崑山工專、嘉南藥專,三校分別改制學院,再改名大學,另外中華、遠東、東方、南榮,鄰近專科也改制學院,唯獨南師改名毫無進展。

 (三)升格改名大學,競爭力量強化

  由於一方面師資培育法公佈,使師範校院失去優勢,另一方面許多學院專科相繼改制(名)通過,師院原地不動,競爭上也顯日益困難,在這兩種情境夾攻下,南師必須力求突破。識此,本校在面對當前社會側重文憑的價值觀下,認為大學似乎比學院更具魅力。因此,若蒙改名為大學,將可進一步提昇本校知名度及能見度,有助競爭力的強化。

 

五、整合學院系所,發揮大學功能

  師範學院本身就是屬於大學,照理如同一般大學一樣,具有傳統三大功能---教學、研究、公共服務。可是就事實而言,嚴格來說,師院這三項功能有所偏頗,主要著重在教學一項,較忽略其他兩項。假若能改名為大學,就自然走向一般大學之路,被忽略的兩大功能能同時獲得彰顯。

 (一)增加學院數目,大學功能彰顯

  現今的師範學院均屬於教育性質的一個師範學院而已,若能改名,自然就產生兩大變化,一是從原來僅屬教育領域的一個學院,擴大到三個以上,課程學分必然變化,修習也不同,非志願當教師的學生增多。二是增加學院:自然就增加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聯繫和整合機會。兩者不僅可以使學生減少20學分的選修學分,而且老師減少授課時數,增加研究、服務的時間,發揮大學功能。

 (二)推動產學聯盟,促進建教合作

  改名為臺南大學,由於增加非教師學習領域,必可發揮非教育的其他科所師生的大學功能。譬如可依各系所專業的不同,分別與各級政府或民間機構、企業廠商….推動產官學策略聯盟,或建立建教合作關係,擔任企業界的諮商、顧問角色,協助解決困難,並發揮研究功能。也可以從企業界請實務人員或高級人才來校交流任教,發揮產學交流合作,活絡校園生態。

 (三)擴展推廣教育,從事社會服務

  現在社會已經趨向終身學習的時代,活到老、學到老,不再像傳統教育對象著重在青少年學生,本校若能改名通過,不僅可以大幅提高本校形象和知名度,有助於本校的招生人數,進而擴展推廣教育,而且可以帶動學校全面發展和促進社會服務的工作。